烧碱生产用国产化全氟离子交换膜一经问世,进口离子膜应声降价,让国内氯碱生产企业从中受益。日前,在工信部制定的“十三五”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中,全氟离子交换膜被列为关键战略材料。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鑫3月6日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产化离子膜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急需国家政策和氯碱生产企业的支持,以促进其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8年攻关从无到有
实现氯碱全氟离子膜国产化,一直是国家和氯碱行业的共同心愿,曾被列为原化工部“一号工程”。2009年,在“十五”国家“863”计划和“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支持下,山东东岳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历经8年的联合攻关,成功突破了从原料、单体、聚合到膜成品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解决了相关理论、技术、装备和工程难题,形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建成了1.35米幅宽的全氟磺酸/全氟羧酸/增强复合离子膜连续化生产线。国产化离子膜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并在万吨级氯碱生产装置上成功应用。
由于第一代国产化离子膜适用的单极电解槽装置数量较少,2012年,东岳集团通过构建3D微观通道结构、降低膜层厚度等途径,开发出适用于高电流密度的第二代高性能国产化离子膜。二代离子膜在降低槽电压的同时,具备更好的杂质耐受性。2014年,他们又实施了树脂优化、网布升级、结构创新、设备改造等多项科技研发和装置技改项目,形成了适用于超高电流密度电解工艺、具有更加优异的机械性能、与国外第三代离子膜性能相当的国产化离子膜。目前,东岳集团通过对离子膜制膜机械装备的升级换代,已实现对所有离子膜电解槽槽型的覆盖。
促进氯碱产业升级
国产化离子膜的实际使用效果良好。2010年,DF988离子膜在蓝星(北京)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黄骅离子膜电解技术产业化试验装置上平稳运行3600小时,取得初步成功。随后,国产化离子膜又在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盐常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赢创三征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青岛海晶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泰国SiamPVC化学公司等近20家国内外企业的氯碱装置上试用,积累了国产化离子膜工业应用的重要数据。
另外,国产化离子膜的研发成功还促进了离子膜法烧碱工艺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基本完成了离子膜技术的全面替代,实现了氯碱工业的产业升级。据统计,2010~2017年共淘汰隔膜法烧碱产能约720万吨,年节能约220万吨标煤。同时,国产化离子膜也使进口离子膜压力巨大,国外企业加速研发推出能耗更低、价格更优惠的产品,这也促进了国内氯碱行业产业升级成本和运行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行业整体竞争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
商业化遇冷阻碍研发
据介绍,离子膜国产化以来,国外公司均采取降低售价等营销手段以保持其离子膜在我国市场的主导优势。据统计,在2010~2017年,进口膜平均售价下降约25%,而同类离子膜同期在本国市场的售价约为中国市场的1.5倍。进口离子膜价格的大幅降价,影响了相关企业换用国产化离子膜的积极性。
此外,国内氯碱企业对国产化离子膜也以试用评测为主,商业应用多处于观望状态,氯碱企业缺乏替换国产化离子膜的积极性。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国产化离子膜的市场推广步伐,还使山东东岳等研发企业难以形成“商业应用—研发—商业应用”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国外企业结合新型号离子膜商业化推广积累的新产品工业应用数据,进一步保持其在离子膜研发上的领先和市场主导优势,不断推出电耗更低的新型号离子膜,再加之国产离子膜与国外产品相比在电耗上还稍有差距,使国产化离子膜的研发应用始终处于“跟跑”状态。
期盼政策资金支持
根据国产化离子膜在氯碱行业的实际运行数据评测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国产化离子膜在安全性、稳定运行、供应保障和服务指导等方面已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鼓励和支持国产化离子膜的推广应用,对于提升我国氯碱行业安全水平、促进行业结构调整、支持行业优化升级、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以及契合《中国制造2025》做强氯碱工业和膜工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张鑫强调。
对此,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呼吁国家有关部门从加快氯碱企业应用和加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给予氯碱国产化离子膜相关政策和资金扶持,加快其推广应用,实现氯碱行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国产化离子膜的行业应用率达到30%”的目标。
氯碱协会建议,一是对100%应用国产化离子膜的氯碱企业给予政策与资金扶持;二是鼓励建立国产化离子膜的生产应用示范平台,进一步支持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国产化离子膜的后续研发,形成研发与应用“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最终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直到“领跑”的转变。